第九届网络社会年会|青年学者论坛文章发布
以下为第九届网络社会年会·青年学者论坛文稿链接及概要:
📱 姜奕竹 李程锦|创新还是仿造?重思“山寨(SZ)”的转变
本文聚焦“山寨手机”现象,以文化技术史与STS视角,重新审视“仿造”与“创新”的边界。作者梳理“山寨”一词由“Made in SZ”到泛指非主流技术实践的语义演变,指出其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在特定政策与制度环境下的兴起,反映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独特路径,而非简单的盗版复制。
文章从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政策演进与产业链构建出发,包括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合资引进、1999年的手机牌照审批制以及2007年牌照制度放宽等,以及联发科推出的Turn Key方案、公模公板体系,以及深圳华强北市场的配套产业链,为山寨产品提供了低门槛和高灵活性的生产环境。
山寨手机以功能整合、创意设计与低成本策略满足非典型市场需求,展现出“足够好”(good-enough)的本地化创新路径。尽管长期游走于合法性边缘,山寨技术实践逐渐获得正当性并推动本土品牌化转型。
作者借此批判西方以原创性与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范式,强调创新应被理解为嵌入全球资本、国家干预与草根能动性三角结构中的多元实践,从而为理解全球南方的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与经验样本。
本文以深圳龙华汽车站为研究场域,通过田野调查与访谈,深入剖析“龙华汽车站招聘市场”空间的生成逻辑及其对边缘劳动者“三和大神”的聚集机制与生存策略。首先通过访谈了解,“三和大神”内部并不均质,既包括拒绝劳动、靠极低生活成本维生的“纯大神”,也有频繁进出工厂的“半大神”,这些群体虽流动性强,却面临极端的经济脆弱性,常以“今日活今日干、无活就睡汽车站”为日常节奏,甚至曾有饿死在汽车站的事件发生。文章进一步分析龙华汽车站为什么能够成为“三和大神”的聚集空间,在地理和交通优势、政策导向、周边服务设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龙华汽车站成为众多农民工群体来深圳务工的第一站。
在结构机制方面,作者揭示了“日结工”与“劳务派遣”两种制度下的劳动力运作路径与剥削方式。中介机构通过规避社保、截留工时差价等手段牟利,而劳动者则在“高门槛”企业招聘之外,借助中介平台进入更灵活但更低保障的工厂岗位。这些制度安排促使劳动者“以时间换自由”,选择极端不稳定但即时可得的劳动形式,在困顿中维系生存。与此同时,城市治理以“治安”、“清洁”、“现代化”为名对车站空间进行持续改造,进一步压缩边缘人群的生活空间,形成某种“空间上的驱赶”,加剧了其不可见性。
文章最后反思这一空间及群体构成所体现出的资本主义城市治理逻辑,即以临时性、流动性与非正规机制支撑制造业弹性,同时通过去公共化的空间治理隐蔽其社会代价。同时,“三和大神”群体出现在深圳,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作者借此呼吁关注城市底层劳动者的空间权利与生存策略,推动对劳动制度与城市空间政治更具批判性的认知。
本文作者通过口述与文史资料,回溯中国游戏与教育的先驱傅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如何将电子游戏视为教育工具,开启中国计算机启蒙进程。文章指出,在当时的教育机构中,中国计算机资源并不充裕,傅瓒提出将游戏机与计算机键盘结合,改造为打字练习、编程教学平台,在中学课堂引入游戏机制,将游戏的娱乐性与教学目的有机整合。
文本首先叙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现代化”背景下,计算机被界定为现代化象征,但因成本与资源限制难以在教育系统中普及。傅瓒运用游戏的元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输入操作、逻辑思维等基础技能的兴趣。文章详细描绘了他实施“寓教于乐”的过程,以及引导学生从玩到学的路径。
文章最终认为,傅瓒的游戏教学是对于“教育与娱乐分离”范式的一种挑战,也是中国计算机普及史中一个常被忽略却极具启发意义的节点。
💬 许可|数字殖民主义下的全球南方:消失的社交媒体和中国启示
作者从数字殖民主义(Digital Colonialism)视角出发,反思全球北方科技巨头通过垄断数字平台、数据和基础设施,对全球南方形成一种新型帝国式掌控。文章对越南的 Zingme、南非的 MXit 和印度的 Hike 等本土社交平台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它们曾在本土市场具备生命力,并通过本地化语言支持、即时通讯服务获得大量用户。但在全球平台的网络效应、资本投入与技术控制的强压下,这些平台纷纷衰落甚至关闭,部分在过渡期间触发了文化和国家认同的断裂。
文章进而以中国本土案例揭示社交媒体发展的不同路径:早期借鉴海外模式形成的如新浪博客、人人网,借助本土统一语言与庞大用户基础实现快速迭代,并进入移动优先阶段,通过创新设计贴合本地社交习惯(如微信红包、表情包、熟人社交)获得优势地位。同时,作者关注中国提出并推动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通过基础设施输出(海底光缆、5G),推动东盟和非洲形成多元化数字连接,挑战西方平台的垄断格局。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空间正成为新一轮文化主权的争夺场,旧有的革命和公共话语空间被资本平台重塑。技术既能压迫,又能赋权。作者呼唤一种由被殖民边缘者构建的新数字愿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媒体权”(Right to the social media),并以Deepfake防御合作、东南亚青年民主运动中的视觉互感为例,强调全球南方的话语能动性与协作网络,期待由下而上的数字去殖民化未来愿景。
🟣 相关项目:文化与技术三部曲
“文化与技术三部曲”(The Trilogy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项目已经在旧金山、深圳、新竹等地进行实地走访与拍摄。企图描绘出全球电子产业之新图景,无能理解这金三角的技术创新与资金流动,各自文化代表的视野,就无能理解当今电子脉冲的星球。
第二部曲“世界工厂:创新的现实主义之城”聚焦深圳及中国沿海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中,中国人勤劳实干的文化基因与现代化发展紧密编织,中国从商贸导向的全球制造工厂、芯片硅谷步入核心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我们试图挖掘、记录并讲述中国在信息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发展与创新故事。
以上“年会九”青年学者论坛论文为该项目实地调研拍摄过程中产出的研究成果。
(*该项目为2024至25年度中国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专项项目)
👇 该“三部曲”产出部分影片等研究成果正在新北市美术馆放映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