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12月2日,网络社会研究所邀请数字媒体研究者 周蓬岸 于南山校区开设了为期8周的线下媒体考古实验课。本系列课程回顾已陆续发布于主讲人周蓬岸的个人知乎专栏“古董电脑室”,以下是课程全回顾(点击链接查看)
如今,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范式,但在此之前,移动计算还存在过哪些可能性?在这个单元,我们会检视那些历史上出现过的移动计算设备:平板电脑、UMPC、电子书、MID、PDA、Handheld PC、电子词典等等。
前两个单元,我们分别考察了移动端和PC端的网络应用形态及其特点。而这一单元我们将视野转向其所依赖的基础——网络技术。我们会从当下最常见的网络技术:Wi-Fi和以太网向前推演,检视宽带接入技术——Cable Modem和有线电视网络,窄带接入技术——拨号Modem,以及电话、传真、寻呼等通信形态。
前两个单元,我们分别考察了移动端和PC端的网络应用形态及其特点。而这一单元我们将视野转向其所依赖的基础——网络技术。我们会从当下最常见的网络技术:Wi-Fi和以太网向前推演,检视宽带接入技术——Cable Modem和有线电视网络,窄带接入技术——拨号Modem,以及电话、传真、寻呼等通信形态。
这一单元主要讨论90年代及之后围绕个人电脑而加入的多媒体技术——HyperCard、Authorware、Quicktime VR,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aintShop Pro,平面出版软件PageMaker,MS Publisher,以及相关的硬件:摄像头、视频采集卡、数码相机、DV、扫描仪、电视卡等,并将进一步讨论网络艺术和流媒体相关的内容。
在网络流行之前,可移动的存储介质曾经是最主要的电子内容分发途径,而平价的记录媒介,特别是家用数字媒体:刻录CD、MD和DV也赋予个人以制作高质量视听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追溯到盒式磁带、V8和Hi8摄像机和VHS录像机。而另外一些介质则具备编程的能力,如VCD和DVD具备的PBC(Playback control - 回放控制)功能,以及蓝光光盘内置的Java VM,都让光盘不仅仅是存储的介质,也是具有可交互功能的媒体平台。
在Demoscene社群中,老式电脑通常指总线位数低于32位的电脑。8位和16位总线的计算机通常无法直接录制CD音质的音频,只有有线的颜色数量,也无法解码MPEG图像,因此,要通过它们上面实现多媒体功能往往需要与现代计算机完全不一样的技术路径,比如基于图像精灵(sprite)的动画、数量有限的调色盘(palette)和使用可编程声音发生器PSG的音效。
这个单元中,我们会探索今天个人电脑的操作范式——视频显示终端(Video Terminal Display)的起源。电子式的文本终端被用于取代电传打字机(Teletypewriter),而矢量(Vector)式的终端则用以取代绘图仪(Plotter)。这些看起来功能非常有限的设备,却是今日人机交互的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没有电脑的世界,但电子-机械技术构建的大众媒体所创立的范式和先驱们所作的试验却深刻地影响着电脑世界的表达逻辑。
感谢参与!虽然课程已经完结,仍欢迎各位随时加入🔗数字媒体的实验考古 课程群组 分享课程相关问题和心得,也欢迎报名网络社会研究所2022年春季线下课程“演示场景概论”🙋🙋♂️